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南京林业大学新闻中心 投稿须知
回顾十三五 >> 返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回顾十三五

【奋进“十三五”⑤】为国家战略贡献“南林智慧”

时间:2020-12-30来源:党委宣传部通讯员:新闻中心摄影:编辑:新闻中心阅读:字号:T|T

科技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因素,而高校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主战场。“十三五”期间,我校对接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坚持科研自主创新,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中,贡献出一个个“南林方案”,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校之路。

平台建设:聚焦生态文明,贡献南林智慧

平台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十三五”期间,学校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着眼科技基础条件的优化与重整,着力建设各级各类重点科研平台,基本形成了面向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转化的科技支撑平台体系。

五年来,学校新增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草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2个、创新联盟4个、软科学研究平台1个,新增江苏省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各1个、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1个。“机电产品包装生物质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投入运行。成立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校级智库1个;新增校级人文社科研究机构4个。截至目前,学校共拥有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各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院等46个,面向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创造巨大生态效益

“十三五”期间,我校围绕林木种质创新和资源培育、森林经营、先进生物质材料等领域,在林业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成绩突出。五年来,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比“十二五”时期增长44%,纵向科研总经费比同期增长20.7%;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60项。累计发表SCI、SSCI论文6500余篇,其中在Nature上发表论文2篇。

妆得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比起这些写在书面上的论文,学校更鼓励科研工作者们把最华彩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13年7月,施季森教授团队研发的“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项目成果,在福建将乐县万安镇的细胞种苗繁育中心正式投产,成为国内首个应用细胞工程技术规模化生产林木种苗的大项目。项目年产2000万株绿苗,累计实现销售收入7283万元、利润1941万元,为当地农民创造了960个就业岗位。

“飞机式、大炮式、坦克式、背负式……”18种机型对应不同的病虫害,周宏平教授团队研发的“林业病虫害防治高效施药关键技术与装备创制及产业化”项目成果,目前已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阿尔及利亚、印度等14个国家,市场份额平均占有率70%以上,累计防治面积5.4亿亩,挽回材积损失约为810亿元。

“松树生病了,找南林叶建仁团队!”在如今的森林保护界业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叶建仁教授团队研发的“松材线虫自动化分子检测系统”和“松材线虫恒温扩增检测技术”两项技术,在全国17个省推广应用,建立了56个检测鉴定中心,五年来累计帮助挽回直接损失9.6亿元、间接损失31.8亿元。

五年来,我校的科研工作者瞄准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潜心科研、勇于创新,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推动形成了一个个生态绿色产业链。

科技服务:关注精准扶贫,助推百姓致富

“十三五”期间,我校立足江苏、面向南方、辐射全国,主动对接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积极拓展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五年来,学校先后与40余家地方政府、企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盟。开展“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等科技帮扶工作,累计选派130余名“科技市长(助理)”“科技镇长”“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科技副总”“第一村支书”等深入基层,指导生产、提供咨询。“十三五”期间,学校社会服务类课题数量和到账总经费分别是“十二五”的1.94倍和1.59倍;累计实现技术许可或转让收益2000余万元。

此外,我校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俯身服务,为企业和林农送去科技成果和技术,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教授,去年栽的这片竹子恼火得很,你帮我看下是哪里出问题了吗?”“这片竹子颜色不鲜亮,叶子发黄,是啥情况呀?”……每年春夏交替之际,由竹类研究所师生组成的专家团活跃在贵州北部的田间地头,为当地的林农们答疑解惑,指导他们种下一株株脱贫致富的“富贵竹”。

只有让老百姓在“绿了山包”的同时“鼓了腰包”,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才是真正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五年来,我校的科研工作者实现了在速生杨木加工关键技术、竹材加工利用、银杏培育与加工等一批重大技术成果的攻关和产业化,在中华大地上种下了一片片郁郁苍苍的“致富林”。

版权所有 © 2006-2013 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苏ICP备09031019号
地址:南京市龙蟠路159号(邮编:210037)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的IE来访问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