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又接近尾声。站在“十四五”的门槛上,回望过去的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南林这几年的变化不仅仅是学科实力、综合排名等显性指标的持续向好向上;更难得的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的到,一种蓬勃奋进的精神力量在这座百年学府中奔涌。这力量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共识,召唤着我们——更坚定,再出发。
这,便是文化的力量。“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一流特色大学文化建设列入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中,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谋划,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校园文化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十三五”期间,学校结合办学治校实际和专业特色,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既有高屋建瓴的总体设计,又有春风化雨的细致实践,让师生在知行合一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开辟有效教育渠道,从“知”上进行引导。围绕“铭记红色初心、勇担绿色使命”两条学习主线,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十三五”以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50次,组织中央精神宣讲会报告会近30场,主题教育活动60余项,编纂、配发各类学习资料14000余册。通过邀请林业战线“时代楷模”走进课堂,搭建“榜样的力量”微平台等方式创新学习载体,打造立体化、浸润式、全覆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场”,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入脑入心。
在教学上,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通过持续引进和选聘思政课教师,实施“水杉思政名师培育工程”,逐步形成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工作队伍。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考评体系和“双主体‘问题+’复合教学模式”,让思政课“有意义”更“有意思”。同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农林、理工、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
开辟有效教育渠道,从“行”上进行培养。利用重大节庆、纪念日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利用事关学校大局和师生利益的重大事项的纽带性、桥梁性,利用身边人身边事的思想共鸣性,营造情感相通、思想相融、师生交心的“心连心”格局,更好地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校党委书记带头讲授“思政第一课”,持续开展“感动南林人物”“十佳大学生”典型评选,以“雨花英烈”为题材编演舞台剧《信仰之歌》、组织万名师生同升国旗、“唱响新时代”红歌快闪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思政教育。
在建设好校园日常思政主题活动以及讲坛、论坛、志愿服务等价值观教育平台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创建文明城市等社会建设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连续开展了五届的“美丽中国行”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每年组织近三百支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和厂房车间,通过政策宣讲、科技服务、社会调研、创新创业、走访校友等形式,传播生态理念,提供科技服务,服务乡村振兴。
以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润泽师生员工心智
一个大学的文化首先体现在它的历史和传统中,也具体表现在这个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一种内在的办学特色。作为一所林科基础深厚的大学,“十三五”期间学校注重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找准定位、厘清资源,凸显特色、形成品牌。
在物质文化层面,努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员工创造更加美好的宜居、宜教、宜学的文化氛围。持续打造樱花大道、紫湖溪风光带等生态景观,维护梁希主题铜像、金大武庄农场遗址纪念碑、校庆题词碑、木结构亭等标志性校园文化景观。同时,在注重包含校园历史符号保护的前提下,完成了教学主楼、南山楼、北大山环路、青教公寓周边道路等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了校园环境。精心设计并在教室、办公楼悬挂“名师风范”系列展板600余幅,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对部分楼宇、道路进行了命名,设计道旗、路牌以及树叶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标语主题景观小品等,让校园的每面墙壁和每个角落组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浸润着师生的心灵。
在精神文化层面,通过修订南林校史、加强校史文物收集、纪念前辈先贤等方式,传承南林优良传统,弘扬光大南林精神。系统梳理了学校林业史料和近现代林业史方面的研究成果,申报成立“国家林草局林业遗产与森林环境史研究中心”;启动了《南林名师传略》的编写和《南林校史》(2002-2012)修编工作。收集了一批具有林业文化象征性、且可供博物馆建设展示之用的珍贵校史文物。组织开展了纪念陈嵘和凌道扬诞辰130周年、陈植和叶培忠诞辰120周年、李传道诞辰100周年以及纪念张齐生院士等活动。传承弘扬“梁希精神”和“水杉文化”。编演叙事体文献纪实剧《林钟声声——献给新中国杰出的林业开拓者梁希》,再现梁希先生为新中国林业事业殚精竭虑的不凡历程;出版《林钟》期刊,弘扬梁希精神,传播生态文化;建设“梁希班”“水杉班”;精心打造“水杉”文化品牌等。通过持续开展梁希精神和水杉精神的教育,让师生于“润物无声”中形成思想共鸣,并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
在制度文化层面,注重刚性制度和柔性文化的黏合。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主题教育、舆论宣传等积极倡导依法治校的思想,推进学校章程实施,不断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以大学精神文化之魂统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使刚性的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制度激励相统一,形成了具有鲜明南林特色的制度体系。
以绿色生态理念普及彰显南林文化特色
“诚朴雄伟、树木树人”,这是南林人辈辈传承的兴校之魂;“让黄河流碧水,让赤地变青山”,这是南林人代代流淌的血脉相牵。有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十三五”以来,学校进一步明确生态素质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特色定位,着力构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基础、以弘扬梁希精神和水杉精神为主轴、以生态文化理论研究和生态文化活动为支撑的南林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把行业特色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优势。通过一届又一届的优秀毕业生,不断引领行业和社会风尚,服务国家需要与行业发展大局。
课堂是主阵地。坚持以人为本,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学。通过完善课程设置,不断增加生态类选修课数量,目前已建设了绿色文明类通识选修课程57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专业教育。
活动是主抓手。打造了以“生态文明·责任与使命”为主题的“生态文化节”,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高层论坛、南林幸运树评选、大学生绿色科技创新作品展、生态书画摄影作品展等130余项活动,统筹学校生态文化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生态知识普及和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利用春季樱花开放时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节点,组织师生广泛开展植绿护绿、节约资源、绿色出行等环保宣传和生态文明实践行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数十家主流社会媒体对学校生态文化育人活动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服务是主导方向。按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办学思路,不断深化生态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服务。主办了“环境哲学本土化”“生态美学和生态伦理学研究”“自然资源管理研究”等生态文化主题高层论坛,产出了如《生态哲学基础研究》《绿色中国》《生态文明和生态安全——人与自然共生演化理论》等一批优秀成果。成立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案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编写出版了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近年来,我校智库专家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15项,决策咨询成果获中央、省部级领导批示6份,研究成果被江苏省及国家林草局等采纳或采用3篇,在《国事咨询》等发表调研报告8篇,收到农业农村部等感谢信2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面对即将壮阔启航的“十四五”,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大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营造对教职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一流特色大学文化,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