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林新闻中心讯】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做好考试工作,充分发挥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近年来,教务处遵循“公正、诚信”的指导思想,通过协同推进“完善制度、前置教育、技术赋能、协同管理、深耕服务”五项举措,构建了“打好考风建设‘组合拳’,齐心绘制育人‘同心圆’”的考务工作新模式,进一步促进了诚实守信考风的形成。
1.完善制度,筑牢考风“压舱石”
完善的考试制度是考风建设的基石。为进一步推动考试工作,教务处考试中心对学校考试工作的相关规定、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结合工作实际,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南京林业大学本科考试工作条例(修订)》等相关制度、规范进行了修订,为考试工作提供了有效依据。新修订的规定,立足于考试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明确责任主体,特别是对考试工作组织领导、考试命题、监考、巡视、阅卷、成绩评定、成绩报送及考试材料归档等工作做了清晰的界定,让学院、教师、学生对考试工作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2.前置教育,阻断违规“侥幸心”
考风建设的治本之策,在于将教育干预的关口前移至思想萌芽之初,事前预防重于事后惩戒,考前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学生的作弊行为可能源于压力、侥幸心理等短期因素,并非本质上缺乏诚信。基于上述原因,教务处主动作为,将诚信教育工作前置,围绕该项工作,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做实面上宣传工作,比如在期末考试期间,考试中心通过悬挂诚信考试宣传条幅、张贴诚信考试宣传海报以及考试考场违纪通报等方式,广泛宣传考试纪律的严肃性和诚信考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价值观;二是做细案例警示工作,比如考试中心定期发布考试规范与警示案例,营造“诚信考试、拒绝作弊”的浓厚氛围。力争将作弊动机化解于萌芽、将违规行为遏制于未发。事实表明:通过宣传引导、警示教育,较好的营造了诚信考试的氛围,促使学生由“要我诚信”到“我要诚信”的深刻思想转变。
3.技术赋能,织密立体“防护网”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新设备所带来的技术赋能是捍卫考试公平的强大助手。教务处深刻认识到传统考务方式存在的弊端,为此,在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人防+技防”的考场检查和巡考机制。
首先,期末考试全部安排在标准化考场进行,这些考场具有完备的考试视频监控设备,可实现考场全覆盖、无死角,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的巡视督导。其次,电子产品的管理工作,教务处为每场考试都配置了金属探测仪,进一步强化对考生违规携带、使用手机、智能手表、无线耳机等电子设备及其他违规物品进入考场情况的管理。通过“人防”和“技防”的高效协同,“自律”与“他律”的紧密结合,筑牢了考试公平的技防屏障,考风持续向好。
4.考务协同,共绘育人“同心圆”
考风建设绝非教学活动中的“独奏曲”,而是贯穿教育全过程、覆盖全员育人的“大合唱”。期末考试期间学校成立期末考试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纪检监察机构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校教学督导组成员、教务处有关人员参加考场巡视工作,督查考试过程中违纪违规行为。
完善的组织架构,才能形成强有力的执行效能。良好的考风是维护教育公平的基石,也是优良学分与教风的直观体现。严肃公正的考试环境,能促使学生摒弃侥幸心理,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应考,从而形成踏实求学、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踏实进取的学风又会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产生正向激励,促使教师更加精心备课、创新教学方法,进而推动教风的优化。
5.深耕服务,传递关怀“暖心剂”
营造良性的考试氛围,不仅需要制度刚性的约束,更离不开柔性的关怀和温暖的服务。
“精心的排考”是考试工作平稳有序的基础保障。一校三区的考务工作,细致而繁琐,考前教务处会同校区教学管理部门,精心制定考务、排考方案,诠释“我为师生办实事”的思想,比如针对一校三区同门课程同时间考试的问题,从避开学生实习周期、提供合理复习时长、周全教师作息时间等多个方面,规避多种冲突因素,保证考试的顺利进行。
“温馨的反馈”是协调推进考试安排调整和考试“润滑剂”。教务处结合工作实际,建立考试时间调整反馈机制,形成了“考前提醒、考中服务、考后接收”反馈的工作模式。在严肃紧张的考务工作中传递“规则有硬度,管理有温度”的育人理念。
在学校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教务处始终秉持“以学生成才为标准、以公平公正为基准、以科学规范为要求”的工作理念,注重将立德树人融入考试过程管理,形成了“管理+教育+服务”三位一体的考务工作模式。教务处将持续深化考试管理改革,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强化考风建设,坚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